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文汇学人 2024-01-27

由于战争堵断了距亦集乃城约10公里处的黑水河道,河水改道北流,绿洲逐渐被沙漠吞噬,城中的居民因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减少,最后这座城市终于成为无人居住的死城。黑水城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但高温干燥却是保存古代文献、艺术品的最好条件。黑水城文献文物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幸存下来的。


一 黑水城旧踪


闻名遐迩的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着斯坦因于20世纪初从黑水城遗址等地盗运的大量西夏文献和文物。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遗址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下游北岸的一片荒漠上,距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的绝对高度为2854英尺(870米)。地理坐标为纬度41°45′40″、经度101°5′14.85″。


黑水城早在西夏建国之前就已存在,因周边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黑水城迅速成为草原游牧部落和南方中原农耕部落互通有无的交易市场。因该地是河西走廊通往大漠以北的必经之路,所以西夏王朝在此设置了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黑水监军司”,将黑水城作为北方的军事重镇,以防北方蒙古和东面辽国的侵入。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西夏王朝曾先后调集两个统军司守卫黑水城,同时,为了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还将内陆大批人口迁至黑水城一带定居,通过垦殖屯田来供应军民日常所需粮食。逐渐地,黑水城变成了一座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军力雄厚的城市,城内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直至蒙古军队攻破黑水城。


西夏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破了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国都中兴府。因战略地位重要,元朝统治者依旧重视黑水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亦集乃”为西夏语音,“亦集”即“水”意,“乃”即“黑”意,译成汉语为“黑水”,元代实为沿用西夏旧称,今称额济纳旗的“额济纳”三字,亦为“亦集乃”之异写,其源仍为西夏语音。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大规模地扩建黑水城,在西夏旧城的西面、南面重建新城。西夏旧城仅为现存城池东北方向大约四分之一的区域。从考古发掘可知,旧城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各部功能,保存了西面和西北面原有的寺庙。而我们现在熟知的城墙上的佛塔,则是在元代城墙的西北角上。柯兹洛夫和斯坦因最主要的发掘地点“著名的”大塔(有时译为“光辉大塔”)或者“K.K.Ⅱ.”遗址,则在距离西面城墙大约400米的位置,距离西夏故城则更远,大约600米。黑水城西夏旧城和元代新城的建设格局,对于“光辉大塔”等一系列遗址的年代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黑水城外景之一(府宪展摄)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报告,“出土文书中,年号最晚的是北元宣光元年(1371),更晚的出土物是一方天元元年(1379,即明洪武十二年)铸造的铜印(天元元年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印)”,这说明亦集乃在北元时期尚有人居住。据当地传说,黑水城最后一位元军守将叫卜颜铁木尔,人称哈日巴特尔,也就是黑将军的意思。


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冯胜奉朱元璋之命平定河西,来到这里包围了黑水城。他英武盖世,叱咤无敌,但出师不利,只能退守孤城。冯胜围城后久攻不下,于是请来巫师卜卦,卦象说黑水城地高河低,明军围城在城外打井无水,而城内军民却不见饥渴之象,说明必有暗道通水,如将水道堵截,则必胜无疑。于是,冯胜决定在黑水河上游,也就是现在怪树林附近的河道筑起一道巨大的土坝,截断了河水。不几日近城的禾苗果然枯萎,接着城内也人畜饥渴。黑将军急忙令士兵在城内掘井,但是一直挖到八十多丈,掏出来的仍然是干巴巴的沙土。


黑将军绝望了,于是下令将城中所有的金银珠宝全部投入枯井中,其中白银就有八十多车。接着他将自己的两个儿女推下枯井,让他们去守着这批财宝,并逼妻妾喝下毒药,然后推倒宫墙掩埋了枯井,他带领士兵挖开一个豁口,冲出黑水城,与城外的明军血战而死。但传说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一是明军破城后屠城三日,将全城劫掠一空后一把火烧了黑水城,然后退兵酒泉;二是说黑将军战死后化作黑风,一连刮了三天三夜,硬是将黑水城变成了一座废墟,逼得冯胜不得不放弃黑水城,退出大漠,黑风卷起的沙尘从此掩埋了这座曾经辉煌的古城,使它消失在这片荒漠中。


不管结局如何,黑水城因此战断流缺水并逐渐荒芜是确凿无疑的。


黑水城外景之二(府宪展摄)


究其原因,元末大乱,明廷无暇北顾,黑水城丧失了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政权瘫痪,人心离散,河渠不修,水道绝流,迫使生民逐水草而去,留下孤城一片。由于战争堵断了距亦集乃城约10公里处的黑水河道,河水改道北流,绿洲逐渐被沙漠吞噬,城中的居民因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减少,最后这座城市终于成为无人居住的死城。黑水城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但高温干燥却是保存古代文献、艺术品的最好条件。黑水城文献文物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幸存下来的。


经由近700年的岁月更迭,往日的烽烟已然消散,只剩下高达九米的城墙孤独地承受塞北风沙年复一年的侵蚀,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也已成云烟,只有那嶙峋的怪树林伴和着风的呼啸。我们无从得知黑将军埋藏宝藏传说的真假,但西夏人民确实为后人埋下了留有他们生命印痕的宝藏。他们将对命运的理解、思考和赞美谱写在一幅幅长卷上,把心情和憧憬寄托于一尊尊佛像中,将创造和积淀的西夏文明留存在织品、绢画、木刻等成百上千件工艺品中。他们的形体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他们的灵魂却期待着经由后人智慧之光的点染而复活。


凡流传着宝藏传说的地方大多是文物贩子和探险家们热衷的去处。早在1900年之前,俄国的文物贩子波塔宁、奥布鲁切夫就曾向当地人打听过黑水城的具体位置,当地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对这些试图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掠为己有的行为感到十分厌恶,所以俄国人提出的带路的要求要么被拒绝,要么被引入歧途。


柯兹洛夫年轻时,就对波塔宁回忆录《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与中央蒙古》中所提到的黑水城心生向往,梦想着寻找到这座被风沙湮没了数百年的“唐古特”古城,也幻想着能找到书中记载的被黑将军推入枯井中的巨大宝藏。但和波塔宁的遭遇一样,没有人愿意说出黑水城的位置,也没有人愿意充当向导,柯兹洛夫最终被土尔扈特人赶出了额济纳旗。


“柯兹洛夫”在俄语中是“山羊”的意思,山羊就意味着固执,所以柯兹洛夫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正因为他的固执,寂静的黑水城迎来了首批“光顾者”——俄国探险队,柯兹洛夫也成为第一个发现黑水城的西方探险家。1907年,沙俄皇家地理学会组织了以柯兹洛夫为队长的蒙古四川探险队。此时,柯兹洛夫已经45岁了,这是他第二次来额济纳,第五次到中国,他知道自己再来中国探险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所以这次他下定决心一定不辱使命,找到传说中的黑水城和宝藏。当他路过居延海时,得到了一位西藏来的活佛的指点。柯兹洛夫请求活佛为探险队烧骨占卜,活佛占卜后告诉他可以梦想成真,除了会挖到宝藏,一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收获。临走时,他还特意嘱咐柯兹洛夫去拜见这片土地的主人——达西王爷(巴登札萨克)。柯兹洛夫深谙其中的道理,有了王爷的庇护,他才可以顺利找到黑水城。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见达西王爷。起初,王爷及手下人都否认黑水城遗址的存在,柯兹洛夫便将探险队携带的优良武器装备和俄罗斯的精美物品,还有俄国驻北京使团转请清政府加封达西的信件赠给王爷,得到了王爷的欢心。达西王爷不仅指明了去黑水城的道路,还特派一人充当向导。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柯兹洛夫的探险队终于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黑水城。柯兹洛夫后来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欣喜若狂的心情……”


1908年4月1日,柯兹洛夫和队员们进到黑水城内进行肆无忌惮的挖掘,城内的官衙、民居、寺庙、佛塔遗址无一幸免。很快,他们在城西南发现了一座佛塔,这里不仅有西夏文书本和小册子、佛像、麻布制的佛画、钱币、日用器具,还有波斯文残卷、伊斯兰教写经和西夏文抄本残卷等物品。所有的东西装了满满十口大箱子。这批文物在达西王爷的帮助下经库伦运往俄国圣彼得堡。虽然,这次柯兹洛夫没有找到传说中的80车财宝,但这批文物的面世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沙俄皇家地理学会的人面对这样一批珍贵的文物欣喜若狂,决定让柯兹洛夫继续留在黑水城以展开更大规模的挖掘。这一消息传达给柯兹洛夫时已经时隔一年,当时他正在青海探险。接到这一命令后,柯兹洛夫带领探险队只用9天时间就赶回了额济纳。经过上次的挖掘,城内珍贵的文物已所剩无几。随后,他将目光转向城外的佛塔,当打开西墙外的第一座塔后,他惊呼“我发现了巨大的博物馆”,里面满是成捆的西夏经卷和各种历史文物。此次,柯兹洛夫在黑水城进行了9天的挖掘,黑水城周边的30多座佛塔无一幸免,最后他们用骆驼驮走了40箱约上万件西夏、宋、元不同时期的文物文献。据他本人的《游记》记载,仅书册、画卷和单页手稿的总数就在2000份以上,其中佛画就有300余幅。如果置身收藏这些文献和文物的俄罗斯博物馆,人们会发现简单的数字根本无法说明柯兹洛夫运走了多少珍贵的宝藏。


二 斯坦因与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的劫掠之灾并未就此结束。相较于柯兹洛夫,英国东方学和考古学专家斯坦因更具备考古的专业素质和眼光。而他的学术修养和热情、丰富的考古经验,以及天生的耐心和毅力使他对黑水城遗存文献和文物的盗运更为彻底。1914年5月,斯坦因结束敦煌沿线烽燧考察之后,取道玉门、酒泉,沿着额济纳河到达黑水城。


据记载,他首先在城内发掘了几处寺庙、寺塔废址以及城西的垃圾堆,在城东北角的废塔遗址K.K.Ⅲ.找到了大量写本;在距离城西北角大约400米的河边塔基被定为K.K.Ⅱ的地点,他发现了西夏文写本1100件、西夏文印本300件、汉文写本59件、汉文印本19件、吐蕃文写本13件。而实际上,英国国家图书馆现有西夏文文献的编号在4000号以上。


英藏黑水城西夏世俗文献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具备了和俄藏黑水城文献相应的众多类别,对于重构西夏社会生活有根本性的作用。在完整程度和学术价值上,虽然柯兹洛夫探险队所获材料具有绝对地位,但是,斯坦因所获文献的门类齐全,是柯兹洛夫所获材料最主要的补充;特别是斯坦因严格的现场记录,明确交代了英藏各种文献的出土地点,是对俄藏柯兹洛夫所获缺乏发掘记录的重要补充。


斯坦因各次探险的报告,一般都包括一份简略的旅行记和一份详细的研究性质的报告。斯坦因前两次中亚探险发表了《沙埋和阗废墟记》、《古代和阗》(Ancient Khotan)、《沙埋契丹废址记》和《丝绸之路》(Serindia),第三次中亚探险则完成了详尽的考古报告《亚洲腹地》(Innermost Asia)。在《亚洲腹地》的第一册第十三章中,斯坦因介绍了他对黑水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察和发掘情况,详尽介绍了编号为K.K.系列的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地点的出土情况,描述了数百件文物。斯坦因所获虽以碎片为多,但因其发掘程序的严格而给后人留下了可信的信息。斯坦因记录了唐“永泰二年”的正式文书,其出土地点K.K.Ⅵ为城西南角的清真寺,因此可以证明黑水城存在的上限可能在唐代。虽然从出土文书上看这是个孤证,有些专家怀疑此件出于其他地区,但综合额济纳河沿岸的古代遗址有北周的大同城等,所以在黑水城发现唐代文书也是合理的。


斯坦因在黑水城发掘所获藏夏双语遗书


斯坦因所获黑水城遗书收藏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英藏西夏文献除大量西夏文文献外,还有为数可观的藏文、回鹘体蒙文文献等。


1917~1922年,斯坦因将他获取的黑水城文献,按照他中亚探险获得资助的比例,分别交送给印度新德里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斯坦因《亚洲腹地》书中刊布的许多艺术品,包括绢画、版画、木雕等,据英国国家图书馆吴芳思(Francis Wood)女士和原大英博物馆韦陀(White Field)先生说明,都不见于英国两馆的收藏,应已划归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所有,至今很少有关于这部分材料情况的报道。20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分立,文献材料全部移交给现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


三 英国国家图书馆


黑水城文献于20世纪初流失海外,在海外现有两大收藏基地,一是俄罗斯,中外专家已对俄藏黑水城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英国,中外专家对英藏黑水城文献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进行西夏文献和西夏学的研究,就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为楔入口,以英藏黑水城文献为主攻目标。


2002年3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谢玉杰教授领衔启动了英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工作,成立了英藏黑水城文献项目组,对英藏黑水城文献进行整理。第一步的目标是建立数据库,对俄藏资料和英藏缩微胶卷进行扫描,以英国国家图书馆藏的玻璃板为单位,整理为22册打印图本,主要用于学校的相关学术研究。即使是这样的初步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流失海外英藏西夏文献整理成果发布会


我们特别感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前任秘书长宁可先生和现任秘书长柴剑虹先生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最后目标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自我服务上,应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突破,并通过正式的渠道获得图版使用权,按照正式发表的要求来规范各项研究工作。他们帮助我们联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在北京召开成果发布会,学术界的许多领导和专家,都对上海古籍出版社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共同出版英藏黑水城文献协议的签订,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并对现有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在比定、定名方面还有很多空缺,许多学术难题没有解决,对于科研必需的资料信息如各项数据也付诸阙如,对于文献具体出土地点、现有研究成果的信息也没有搜集完全,甚至还没有甄别清楚混入其中的吐鲁番文献。这样,就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到英国国家图书馆进行一些现场工作。为此,2004年4~6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派出束锡红教授和府宪展编审,赴英法两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洽谈流失海外西夏文文献的出版事宜,并现场对文献进行编目、整理和研究。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谢玉杰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签订《英藏黑水城文献》出版协议书


在访英之前,我们与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和印度事务部主任吴芳思女士进行了书信沟通,向她表达了当今中国学子渴望整理民族记忆、疏通自身血脉的心情,并阐述了我们作为中国学者所感到的责任和使命,希望她能配合我们实现民族文献文物出版回归和研究回归的梦想。吴芳思女士用优雅的英文进行了应允的回复,并欢迎我们尽快赴英。5月是英国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英国作家哈代所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故事即是从英国五月塞纳斯节的庆祝活动开始的。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心中暗含着“创造一个西夏文献的五月春天”的美好期盼。


束锡红与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和印度事务部主任吴芳思女士(府宪展摄)


我们在到达伦敦的第二天,就和吴芳思女士进行了首次会谈。耳闻不如亲见,除了保持着英国人得体而矜持的礼仪风度外,吴芳思女士热情、直爽,既有原则又非常决断,对我们的心情和愿望能够理解并支持。中国的西夏藏品现在由这样一位女士负责管理,倒也是十分幸运的事。其实有时我们也不免去思考,如果中国西域文献没有被运往国外,而是收藏在本国的图书馆内,它们能否躲过多年的战火?能否在粗陋的收藏环境之中,躲过惯于强取豪夺的军阀政府和人浮于事的腐败管理而完好地保存下来?历史是最高明的魔术师,它所变幻的必然和偶然的魔术凡人永远不能参透。痛心也好,庆幸也罢,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努力把国外收藏的中华民族记忆重新带回祖国。


我们向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吴芳思女士郑重地说明了编辑出版《英藏黑水城文献》的意愿,并坦率地陈述了一些疑虑和困难,比如许多缩微胶卷毁损严重,需要重新拍摄和复制;图书馆应当帮助制作彩色照片;总共4000编号的文献需要去详细著录,因为藏品数量巨大、时间紧迫,我方提出首先简化出库手续,加快著录进程,希望图书馆能配合等。吴芳思解释说缩微胶卷是不同时期拍摄的,所以有些质量确实不尽如人意,需要重新拍摄,图书馆自己也应当有一个好的副本。但是,复制部门时间安排有些困难。现有的已经在网站公布的200多件高像素的幻灯片可以在一个月之内提供给我们;首批1-1000号的幻灯片因为需要重新拍摄,估计会在8~10月寄给我们。所有这些材料,都不收取费用。出库手续,她可以安排以最简单的整盒出库的办法提供。


关于S.8218部分的文献,确有少量黑水城出土的汉文文献,因为相关内容已经编入即将出版的《斯坦因三探所获汉文文献》之中,所以使用这些材料,需要征询主编沙知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意见。吴芳思女士为此发出了征询信函。我们考虑,汉文文献数量不多,其中部分社会文书较有价值,如果可能,相关内容将被收录在最后一册。


束锡红与府宪展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查阅海外民族文献


办理了阅读证,填写了申请单,可算是一个顺利的开始,我们离开图书馆回寓所时,步伐既兴奋又轻松。伦敦下了小雨,四处绿肥红瘦。我们所居住的中航宿舍位于伦敦的高级别墅区内,别墅简朴典雅,显然是刻意保留着19世纪英国田园建筑的风格。景色虽是清新可人,但温润的英格兰风味也勾起了我们强烈的旅居思乡之感。适才的快意平静下来,异乡的不便涌上心头。作为经济水平仍然相对薄弱的我们,在他国生存的成本和压力超乎在本国的想象,由此推想王重民、姜亮夫等人当年远涉重洋需要怎样坚定的毅力和巨大的勇气。




摘选自:

异域寻珍:流失海外民族古文献文物搜寻、刊布与研究

束锡红,府宪展,聂君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1


更多相关阅读


“非洲温暖之心”马拉维的渔民生活《长安三万里》之后:宋代诗人的谪仙梦与功名心
王韧丨古画中的消夏文化
坦桑尼亚何以成为“人类的摇篮”
从观音禅院到雷音寺 | 陈大康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
如果你想了解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哈贝马斯……
姜义华 | 追寻“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赵琦 | 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希腊共同体的秩序
沈丹森 | 中印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现状南非是如何列入“金砖五国”之一的
郑家馨 | 南非钻石矿业的发现和争夺往事
怀念学术书苑
听“苏联楼”诉说往事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为何选址在哈同花园?
汪耀华 | 上海曾经的专业书店
徐静波 |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南宋时期浙江的医政令和医药律令张幼仪: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李雪涛 | 不凋的智慧之树——怀念周珏良先生
成都大运会上的“太阳神鸟”有多少神秘故事
电梯狂想曲:在钢筋混凝土中,人是匿名的,又有短暂亲密的联系
“社会科学”一词的发明
赵珩 | 炝与温拌
老舍:可爱的成都怎样读懂“不明觉厉”的《本草纲目》
郑逸梅 |西瓜美学家施昌东的传奇人生 | 陈允吉 高曜
齐白石 | 从雕花匠到画匠
程毅中 | 失而复得的螾庐寄妹诗与张元济先生的题诗邹怡 | 寄情沙漠的江南水乡之子高峰枫 | “披头士”与《老子》47章
叶朗 | 曹雪芹如何继承了汤显祖
“重叠金”:额黄与返照 | 孙华娟秘鲁国庆日,血的节日邓云乡 | 为邓家菜出联
蒋凡 | 漫谈《封神演义》被称作“民间神谱”的《封神演义》
赵四方 | “足底曾经十二州”
周汝昌谈红楼:宋翔凤说曹雪芹性格放浪,不拘常理
郭立暄 | 醇醴中人浓有味,大音入耳听无声——评杨成凯《古籍版本十讲》
黄可 | 郑振铎与《中国版画史图录》
王丁 | 张德彝笔下的德国三皇之年
“梅雨”何以成为我国气象学科的关注重点攀登者——记《资本论》翻译者张钟朴 | 康岩
长着胡子的岛:巴巴多斯
岱宗夫如何?——重读《望岳》| 刘摩诃赵长征 |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苏东坡为中华传统美学贡献了什么
王启元 | 建筑的思想史:人文视野下的砖瓦楼台
王春 | 西译的“复照”
扬之水纪念老师 | 重建常识:孙机先生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孙机 | 豆腐问题
认识叶芝 |“把诅咒变成葡萄园”的诗歌耕耘
高津孝 陈正宏 | 琉球最高级文化的根底在中国
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张元济的“高考”:一个重要信息
齐东方 |中亚历史名城撒马尔罕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喜欢今天的推送

请分享、点个赞、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